

1.項目需求
(1)對園內重點區域鳥類進行實時監控,并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達到科研宣教科對公園內鳥類管理和科研的需求。
(2)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與廣大市民的互動,增強公園科普宣教的娛樂性與趣味性。
(3)將“鳥類識別”智能系統數據并入大數據,實現數據分享,為鳥類保護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2.解決方案構成/應用技術
(1)“鳥類識別”智能系統一張圖:鳥類分布熱力圖
(2)“鳥類識別”智能系統管理平臺: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智能視頻管理系統平臺;社會公眾微信平臺;大數據統計分析及展示系統
(3)前端設備:視頻監控攝像機;視覺智能服務器;物候監測系統;管理中心配套設備;科普宣傳牌
3.建設意義
(1)有利于發現更多近危和瀕危鳥類:代替原來相機拍攝和照片認讀的方式,通過安裝的變焦高空視頻的可視區域和AI算法模型,可以對濕地公園進行自動巡航抓拍和監測識別,有助于發現之前單靠人工很難發現的近危和瀕危鳥類,從而加大保護措施。
(2)有利于科學掌握候鳥的習性和遷徙規律:通過系統大數據分析,可以從時間緯度和空間緯度上對鳥類在濕地公園出現的頻次和數量進行精準統計,通過數據沉淀,準確分析出各鳥類種群在濕地公園的區域活動規律、遷徙趨勢,為鳥類研究和生物多樣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3)有利于客觀反映濕地生態環境狀況:鳥類對生態環境變化特別敏感,從7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就開始從宏觀上把鳥類作為衡量和評價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污染程度的指示物種,所以區域的生態環境好不好可以通過對鳥類種群監測和棲息遷徙規律就可以客觀反映出來。我們通過這套AI智能系統的運用和歷史監測數據的沉淀和分析,是可以評價雙桂湖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
案例新聞1:重慶日報:梁平數智濕地系統慧眼識出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